分析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规划

         2015-09-28        188

 

分析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规划

一、团队概况及建设计划

(一)团队结构的优化

分析化学系列课教学团队负责分析化学系列课程的教学工作,包括分析化学、仪器分析、分析化学实验、仪器分析实验、工业分析及实验、食品分析及实验、分离方法、波谱分析、有机分析及实验、化学信息学等课程,其中4门为化学专业、应用化学专业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,其他为专业选修课,并包含多门应用化学专业的方向课,在化学专业、应用化学专业等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专业建设中均具有重要的地位。团队有一支较高水平的师资力量,包括团队负责人谢建平教授(博士)、主讲教师陈亚红教授(博士) 、赵辉教授(博士)、王子云教授、张建夫教授、李艳霞副教授以及青年讲师丁永杰博士、刘增臣博士、朱文平博士、贾华丽硕士、任凯硕士、刘少华硕士。

目前团队职称结构合理(5名教授、2名副教授、5名讲师),并且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(6名博士、6名硕士)。团队成员中有省级骨干教师2人、省级普通高中教师教育专家1人、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1人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。2015年团队结构将进一步优化:

第一,围绕分析化学系列课,通过内部培养提高,外部引进和培养,凝练一支具有更先进教学理念、改革意识强、学历结构、职称结构及学缘结构更加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。计划引进具有博士学历的分析化学专业优秀人才1-2名。在进一步优化学历结构的同时,使师资队伍的专业和学科发展更加协调;鼓励在职人员申报高级职称、报考博士研究生,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的职称、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。

第二,鼓励教授、博士与兄弟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,申请兄弟院校开放实验室的研究经费及校外兼职研究生导师。

第三,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,进一步加强梯队建设,以导师制为主体,采取观摩教学、相互听课等多种形式,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。

第四,完善落实新的院内科研奖励制度,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和能力,激发参与科研的积极性,促进科研转化教学,为学校转型发展、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教师的素质基础。

(二)教学水平的提高

团队所有成员都承担实践教学(指导教育实习、专业实习或毕业论文)任务。课堂教学方面,团队负责人谢建平教授(博士)承担化学专业英语等课程的教学,陈亚红博士负责化学信息学,其他成员负责的主要课程分别是:李艳霞:工业分析、分析化学实验、仪器分析实验;赵辉:分析化学、分析化学实验、化学信息学;张建夫:仪器分析实验;丁永杰:仪器分析、分析化学、仪器分析实验;贾华丽:分析化学、仪器分析、分析化学实验、仪器分析实验、化学专业英语;任凯:分离方法、食品分析;刘增臣:分析化学、仪器分析;朱文平:仪器分析、化学专业英语。等等。

    团队将进一步通过实习实践、进修、教学观摩等促进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,严格教学纪律:做好课前准备,教师既要有多媒体电子课件,还要准备手写教案;上课不允许全程坐着;必须有板书,以便充分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;积极参加课堂教学大奖赛;加强教研室管理,在教学活动中重视教材和课程研讨;加强考务评比工作;加强教学档案建设,等等。

团队力争教学效果优良,学生评教成绩和教学质量考评成绩全部达到90分以上,争取近半数成员教学质量考评成绩达到“优秀”。

 (三)科研水平的提高

本年度团队力争每年在教改和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,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鉴定1项以上;至少获得省科技厅项目1项;积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课题申报,指导学生参加实验室开放项目和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研究。

团队全面使用国内优秀教材,特别是应用型优秀教材;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等教育教材及应用型建材编写;结合最新网络资源,加强精品课程建设,适时更新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。

团队成员力争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,其中SCI源论文4篇以上,国内核心3篇以上。出版著作1部以上。

团队将继续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,促进科研转化教学,将最新科研成果深入浅出地介绍到课堂,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趋势,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、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。

(四)团队的影响辐射能力

团队将进一步加强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,完成精品课程上传至新的学习平台的工作,以其辐射全国并接受批评指导。

团队将继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,与华商药业公司、财鑫集团、周口市水文水资源局、环监站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、黄河旋风、领先科技等单位加强合作,强化大学的服务功能。

二、团队建设保障条件和具体措施

1.积极争取校、院支持,保障人才引进和发展的渠道畅通、政策到位。通过团队内激励机制,鼓励科研创新,形成健康向上、争创一流的具有较高应用能力培养水平的高素质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。完善人性化教学重点环节的监控机制,以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为标准,保障团队发展和教学质量。

2.经费方面:做好经费预算,学校下拨经费及系内配套经费专款专用,保障资金落实到位,制订资金使用进度计划,明确经费报销制度和程序,严格遵守财务制度,确保“好钢用在刀刃上”。

三、预期建设成果

1.围绕分析化学系列课程教学,通过内部培养提高,外部引进和培养,进一步凝练一支具有更先进教学理念、改革意识强、学历结构、职称结构及学缘结构更加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。计划引进具有博士学历的分析化学专业优秀人才1-2名。在进一步优化学历结构的同时,使师资队伍的专业和学科发展更加协调。

2.在人才培养方面,每年参与培养本科毕业生300名,本团队指导其中约50名毕业生的教育实习、专业实习、化工见习与毕业论文。

 

3.在学科建设方面,积极加强分析化学省级重点学科建设,搭建科研创新平台,加强科研工作,成员每年发表论文10篇以上,其中SCI论文4篇以上,国内核心期刊论文3篇以上。出版著作1部以上。

4.在课程建设方面,加强精品课程建设,完成分析化学校级精品课程的迁移上传至新平台的工作,做好网页维护和更新。加强课程档案建设,再建设1-2门校级优秀课程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】  【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】